週五誠品講堂的第二堂課,來的是張作驥。


說真的,我好像沒從頭到尾看過他的電影。


電視上撥也是斷斷續續。但我知道他是非常有名與優秀的導演。不過他電影的基調,可能比較無法較吸引我去電影院看。


但是我看1010的時,他所拍五分鐘短片『穿越黑暗中的火花』,讓我非常驚豔。大氣、色彩、氣氛都掌握非常好,如果有這樣的長片,會吸引我去電影院看。這樣五分鐘的短片花了900萬元。


課堂上,播了張導的電影『爸,你好嗎?』、『黑暗之光』『當愛來的時候』,等作品片段。後來查一下票房,哇,真是票房慘烈。


張導也講述了,他的作品都是以家庭為重心,他也不希望花太多成本拍電影。


無經意之間提到了某2D動畫片。(我在猜是不是腳趾上的星光,這部片花了五千萬,媽呀!拍攝質感不好,重點是政府有投資,票房極為慘澹)


他導的戲也幾乎都培養新人為主。連一些臨演都是臨時從公園找來的。但臨演比較不容易掌控,後來還是以培養專業的新人演員為主(范植偉、李康宜)算比較有名。不過范植偉實在形象不好,現在不知道到哪裡去了。


他講話的魅力,比較不像魏德聖,魏德聖真是個演講家。


但是,兩個人都是藝術家,無庸置疑。這些優秀的導演怎麼都這麼可憐,都是為資金問題所苦惱,而且都是堅持自己所要拍的電影。


這兩人,也都有一個共識,光台灣都拍不完了,怎麼會去拍大陸的戲?


張導每一部作品,都在不同的城市拍攝。台灣這麼多縣市,所以他每部電影就盡量把不同城市的風貌給拍出來。哇,張導真是為台灣扎根很深。


不過,張導跟魏導兩個人拍片還是有所不同,張比較重視親情、人性描寫,因為他曾拍過三年青少年犯罪的紀錄片,所以所拍攝的青少年角色都頗為陰暗。但由於他對人性掌握如此貼切,因此也常獲得許多獎項。我覺得他是挺像『分居風暴』型導演。從小地方爆發人性,進而擴散。


但是,魏德聖是個很大氣的導演,不只是場面調度,而是他的作品中、畫面、音樂、劇情什麼都美,他的作品裡,不會僅探討一個主題,不論是海角還是賽德克,遺憾中卻隱含著強烈的正面力量(七月天除外,七月天還挺張導風格的),不會只讓你徒留感嘆。電影院享受,魏導的電影當然比較能讓吸引進場。


張導堅持不會拍商業片,但我覺得藝術還是跟商業兼顧。以他的功力我覺得可以拍大片。從他的角度來拍,一定很有意思。


 


**.*****


回過頭來,檢視最近國片一窩蜂,新銳導演也陸續出來。但是有些人拍的片,實在不敢恭維。


這裡面還有很多政府基金所投資的文創公司所投資的。這文創公司眼光不知是怎樣,不投資賽德克。


最近什麼『寶島雙雄』(這種片還獲得政府輔導金400萬?劇本對台灣民眾沒共鳴,沒有劇情,張菲要一千萬的片酬?)、『腳指上的星光』(這部竟然成本5000萬,重點是一堆政府的補助,大台北上映兩週票房10萬!連好評都沒有。這5000萬給魏德聖拍都拍出海角七號,給張作驥拍都可以拍戰爭片了)什麼的。


現在網路這麼便利的時代,觀眾品味是很叼刁的,我不懂為什麼政府輔導金的錢為什麼可以這樣亂丟….


國片真的只是好一下子(唯一可以證明品質與票房的,只有魏德聖,至少兩片都大賣),其他一片導演我也不是很樂觀。


要與好萊塢片競爭,我們台灣影片只有在地化、獨特化、共鳴化、且價值化。(目前台灣賣座的,就是這些片了:海角七號(五億三)、那些年(四億多)、賽德克(八億多)、陣頭(三億多),但這些幾億的片子,如果題材再重複,也穩死的。


你拍一個『寶島雙雄』,看的對象在哪裡?我們要共鳴什麼?在地胡鬧?要胡鬧也要有笑點啊!台灣跟大陸的關係只有旅遊團嗎?在台灣媒體充斥大陸團的種種怪異行為的時候,這種題材對台灣來說,會討喜嗎?會有吸引力嗎?我倒不如想看一個陸客來台自由行,所體驗到的大陸與台灣的區別。這也比較有意義吧!這個劇本到底是怎麼決定的。


我一向不贊成以大陸市場為台灣的拍片努力方向。因為兩方不討好,拍出一個四不像的片來,最後一定是死路一條。


張導說,國片復興只是假象,台灣每七八年都有一循環期。


依我看有些假國片之名混水摸魚的,民眾信心早晚又會被弄垮,很快又到衰退期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那一片雲彩 的頭像
    那一片雲彩

    阿秋的胡思亂想日記

    那一片雲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