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我關注『老師 你要不會回來」是電影預告剛出來時。
921故事,好像第一次看到有人拍成電影,因此吸引了我的好奇。 從「海角七號」造成新一波國片復興,當時,對於國片賦予相當大期望。
過去國片有長時間是由藝術片佔據,雖然諸多名導演在各大影展出盡鋒頭,但亦不可否認,與一般民眾還是有距離,多數片都淪為叫好不叫座的窘境,其實對整體的國片電影發展並非好事。
而因為海角七號的成功,因為魏德聖本身從失意到夢想成真的故事,對應到海角七號,而讓魏德聖的品牌一砲打響,奠定魏德聖拍下一部「賽德克巴萊」的基礎。那時,每次看到他的新聞都充滿的正面能量。
當然同時期的「賽德克巴來」跟「那一年我追的女孩」,應該是近幾年來,國片的顛峰了,這兩片也在金馬獎大出鋒頭。
只可惜後來國片水準並沒有隨著時間的進步,而有效提升。
反之,六年前,大陸還很羨慕台灣能拍的出賽德克巴萊,如今,台灣的電影,似乎還在原地踏步。大陸電影卻也進步飛快。
台灣過多水準不一與撈錢的國片,一部又一部的拍攝, 也耗損了國人看國片的心情,結結實實耗損想支持國片的心,這也反應在台灣的票房上。真的騙了幾次就不想看了。
除了「看見台灣」之外,再回來看國片,真的還是鼓勵居多。台灣的電影業其實真的挺辛苦的,從海角七號以來也快九年了,這幾年大陸電影進步飛快,不僅是技術層面直追好萊塢,電影的多樣化,也慢慢成形,人才的磁吸效應,也是造成市場日漸萎縮的原因。
反之,台灣受限於市場,拍電影的成本一直拉不上來,就算是賽德克巴萊的七億成本,對於大成本製作,也是稍嫌拮据,而技術上面諸如後製、拍攝器材與成本控控管,還是沒有達到大成本製作的最高要求。
過了這麼久,政治人物口號喊了這麼久,台灣真正的電影工業還是無法建立起來。
台灣的文化 號稱多元,但也政治惡鬥下,也愈走愈窄。
這十年,大陸影劇市場進步驚人,包括泰國片、印度片的製作水準與內涵都進步超快,反之台灣仍原地踏步,或是進步幅度甚小。所以這也不能怪台灣人不支持國片,無法獲致高票房。
回到國片的宣傳老梗,還是得透過口語傳播或各種行銷術,無論用什麼形式。
台灣人喜歡跟風,以及情緒渲染的支持,誠如賽德德巴萊的監製黃志明所說,像賽德克巴萊的首映可以放各大報頭版,也算絕無僅有了,而這種宣傳方式的效應,也不可再能有第二部。
國片的票房有很多基礎都奠基在包場文化上。
因此意見領袖的意見,甚至企業團體的贊助往往影響票房的成敗。
電影院與影片就是很赤裸裸的利益關係,電影院也很精,票房不好馬上大廳換小廳,或是減廳。
政治人物的魅力似乎也不若以往,帶動不了滾雪球效應的票房。
『老師你會不會來』上映不過幾天,在長春就被編到34人小廳,還一天只有三場。
「老師你會不會回來」的觀影體驗是不錯,擠在34人小廳,音響隔音沒有像在大廳設備那麼好,因此技術層面沒辦法感受很深刻。
但對我而言,一部電影能把一個故事說好,甚至帶動觀眾的情形,留下點什麼基本上就七十分了。
剩下的就是配樂、特效、畫面等。
因為看起來這部電影看起來拍攝成本不甚高昂,故事講的也很流暢。
小演員演技十分突出,令人耳目一新。
男女主角的演技比想像中好,夏于喬的演技與口條比在總舖師時進步很多。
不過 爽文國中老師的演員的國語發音太過字正腔圓,很像是演員科班出來,
跟中部腔實在還是有點差距,少了一點海角七號的親切感。
趙樹海演的新校長是最突兀的存在,不管是演技、口條與存在氣場感,頻頻讓人出戲,與整體電影氛圍格格不入,幸好他片段不多。除外,大致演員都進入狀況。難怪魏德聖都是希望找素人來演。
921地震的特效做的很有效果,但可能是成本關係,整體片段的部份,就在預告中演完了。
如果不先看劇情再去看電影的話,會讓人有驚喜與充滿希望正面能量的感受。
總之,雖不完美,但對於想看故事的人來說,這部片尚可一看,起承轉合以及牽引情緒做的算不錯,對於整個教育方式的省思,也是有達到思考的目標,觀影後不會覺得這部片是浪費錢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那一片雲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