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阿華頂著三十幾度的高溫去行天宮拜拜並享受一餐午晚餐合一之後,路過戲院,我便跟阿華提議說,『聽說黑暗騎士很棒,去看吧!』。結果在跟阿華爭論科南與蝙蝠俠之間,我極力主張『花錢當然要花的價值』,終於讓蝙蝠俠擊倒科南勝出了。
我們晚了十分鐘進場,但沒關係,反正劇情不會差太多。
這部電影佳評如潮,內容我也不贅述了。
只能說這是一部很有張力的電影,探討的東西很深刻,且這一集的內容比其他幾集都還要有深度。
看完之後,不會讓觀眾產生對英雄主義膚淺的迷戀,劇情與內容有層次與透過對人性、對正義的解構且對比性的安排,讓整部電影變得很豐富,也有深度。而且會讓觀眾留下印象深刻的,並非是理所得當然的劇情的安排,反而最後結局時『啊!為什麼會這樣?』的轉折,。
其實我這幾年來很少看電影了,因為我看電影看的角度已經不像以前一樣單純去享受,我看電影往往都是結構去出發。
這套劇情論述的內容並不是最新穎的觀點。
基本上,在社會歷練過的,體驗到的,也不過那麼一回事。不過,如果對年輕人或是對人生想像太美好的,可能會是一大衝擊,並提供一個很好的思考點。
這部電影吸引我的,是導演可在短短的時間內,將這部表達的概念可以完整的呈現,兼顧娛樂與人生探討。
不過這部電影還是有 一兩 處讓我覺得很突兀,即兩艘郵輪的乘客竟然都選擇放棄不按下引爆器。
雖然這個橋段是要凸顯小丑對人性的見解有誤,但是我還是覺得有點矯情些,如果是兩艘乘客可以探討到這個引爆器若引爆的話,搞不好是引爆自己的船,而猶豫拖過時間。這個理由我倒是覺得比較合理啊~(囚徒困境、賽局理論啊~)
若是因為不要為自己犧牲對方,這太不符合自私人性了吧~況且,鏡頭直接跳到遠距離的蝙蝠俠所說人性是善良之類的,他怎麼不先推論為啥他們不按下引爆器的動機啊,直接就下了結論。我那時總覺得沒啥說服力,只是覺得電影有點刻意安排。
最後,哈維劫持古登的家人,總覺得有點怪怪的,解釋的理由應該要更強才是,感覺上都是為了凸顯哈維被黑暗所攻陷的結語,而讓太過刻意,所以讓這段欠缺些許說服力。
這兩個點讓我有點讓看電影的情緒中斷,不過基本上也有八九十分的表現了~還是值得一看的電影。
不過,當大家都在關注小丑的行為與論述所引發的省思時,我倒是看到蝙蝠俠雖然是為了逮捕到犯人,不惜監視全市所有人的通訊(是私人,非經民意授權..不過我們國內也有很多監聽事件啦..)。這對於一個民主國家來說,是極其恐怖的事。所以,摩根費里曼才會說,這麼大的權力,幫了這次忙之後,他就要辭職,並把相關系統毀壞。看來,導演,除了探討人性之外,還是有隱含一些教育意涵啊~
只是蝙蝠俠為了達成目的而不擇手段,其實就某方面來說,跟小丑也是差不了多少,只是所要達到目的不同罷了。布魯斯韋恩小時候目睹父母的慘事而造成性格轉變,且後來身為首富,掌握了極大的權力,招受外來引誘來轉變信念的自持比歷練較少的哈維大多了,也許可以撐久些,但是難保如果再遇到何種事情的發生,又轉變他的價值觀呢?
善跟惡界線如何分際?向來是很多電影想探討的問題。尤其是掌握權力的人到最後可能都只是自己去定義善?而模糊了善惡分際……不過善與惡本來就是很抽象的….. 蝙蝠俠想要強化白色騎士哈維的正面英雄形象,並仔細呵護,只是後來發覺徒勞無功,哈維為了愛人的死亡就轉變性格,往黑暗靠攏,這對蝙蝠俠潛意識想要追求的信念也是一大打擊吧~更遑論是一般平民了。看完這部電影之後,姑且不論善惡,我發現蝙蝠俠跟小丑其實也沒啥兩樣,只是兩個人想要實驗的方式不同,而依實驗對象哈維的下場,是小丑成功了~
這部電影真是不錯的電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