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馬獎頒獎典禮,因海角七號創造台灣華語片票房紀錄而受到台灣許多民眾關注。雖然頒獎典禮的節目進行過程招致批評,最佳劇情片得主並非是『海角七號』,但此結果,基本上我還是可以接受,畢竟評分就是評分。
此次參展電影,皆帶給觀眾不同情緒的感動。『海角七號』雖不完美,我想這部電影得獎與否並非其最終價值,而是其勾起了許多台灣人的感動與喜悅,而且可彼此分享,這對所有看過這個電影的人來說,這是無價的,想想看,你花了多少電影錢,才逮到這部讓你又哭又笑的電影?而且大呼所值!我如果是導演,我一定感激涕零,而且也很有面子。在我心中,這部片已是得獎的片了。因為它創造票房過程,媒體旋風與口耳相傳,每一個階段都有一種讓我有狂熱的參與感。就好像一棵大樹需要很多養分去灌溉,而很多台灣人一直綿綿不斷的提供養分,直到這棵樹吃不下為止。如果電影的能量可以因為吸收觀眾的情緒而加以茁壯的話,那這部電影就撐到不可思議的地步了。
台灣電影能若能在電影題材與拍攝手法中,創造真正的『殊異性』,且能帶起真正人民的感動,這應是電影帶給觀眾最大的禮物。不過這個『殊異性」,只是對照台灣以前的電影的發展而言,要與國外競爭,這個殊異性可能要更加敏銳才行。
陳可欣導演說,他看過海角七號後,也希望變成『台灣人』。我認為他的意思應該是說,他也希望能夠瞭解真正的台灣文化,從台灣文化角度來看這部電影,他便可以在電影院跟台灣觀眾一樣,一起感受到這部電影能帶給他的喜悅與感動。一些媒體報導角度,看起來怎麼都與我理解的不同?
大陸、香港電影近來密切合作,希望以大場面與大製作來行銷電影,但卻也有另類的反思的呼聲,即是不是能夠也有一些與民貼近並讓人喜悅、感動的本土化電影。看電影的理由有千奇百種,有些追求感官刺激,有些追求內心反省,也有些追求輕鬆愉快,也有人希望從電影當中得到正面能量。海角七號對台灣人民而言,是部提供正面能量的成功電影。但當中國大陸以『皇民化』觀點,暫緩讓海角七號登陸時,我想大部分台灣人民十分感到不解,為何此部片會有皇民化思想。其實,在被意識型態箝制下,創意能發揮多少能量是有待觀察的。
台灣內部一直蘊含很深厚的創意能量,只是欠缺資源與環境。就如同在魏德聖導演也深刻反省其電影不夠細緻,也有些瑕疵,但李安對他說『你會有更好的製作團隊,你不用去擔這個心』。其實聽到這句話時,我也是當下思考,姑且不論經費的問題,台灣本身是否已培養出頂尖製作團隊,足以支應與配合導演的創意與想法?還是這個製作團隊是各方合作的人馬?或是向國外借將?創意是否也應包含技術的革新?這是否也應該納入政府文化創意產業考量之中?
我是很樂意看到大陸或是香港去除歷史包袱,或是挑脫固定題材,而拍出本土化海角七號的感動,並且也很樂意去觀賞。誰說這份感動只能固守在當地? 或許,我們也可學習體驗大陸或香港的本土化感動也說不定。就像在香港與看sample版的對岸,也有找到不少海角七號的知音一樣。
像我現在突然會想看泰國電影、韓國電影或印度電影,覺得很有趣。有時候覺得笑的很厲害,但真這種笑跟海角七號笑的內容是不一樣的~